投訴建議
企業登錄
工業園區有了“環保管家”之后
我省兩地試點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3年
園區經濟占據江蘇經濟“半壁江山”,但環境管理壓力不小,全省園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達75%以上。2019年12月,生態環境部同意4個項目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試點,其中包括我省的蘇州工業園區、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連云港徐圩新區)。
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是以小城鎮或園區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委托具有專業能力的環境服務供應商提供水、氣、土等多要素、多領域協同治理服務,服務付費與環境質量改善或污染減排量等掛鉤。2020年—2022年三年試點期將滿,這一模式在兩個園區內運行得如何?專業服務機構對園區環境治理體系有何影響?試點能為園區環境管理提供哪些新的思路?
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外排
“按效付費在PPP等模式中也有,但不一定能實現不同治理要素上的打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辛璐說,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強調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整體治理,環境治理模式也由工程治污向環境綜合治理服務拓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改變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更突出污染物協同治理、資源能源綜合利用。
11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東南部的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產業園。近一公里的道路兩側,匯集了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廠、垃圾中轉站、餐廚垃圾處理廠、綠化垃圾處理廠等,幾乎聞不到異味。
“我們旁邊是污水處理廠和垃圾中轉站,園區的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在我們廠區處理,產生的廢水預處理達標后就打到隔壁,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排放。”華衍環境產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元宸指著幾十米外的厭氧發酵罐告訴記者,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每天處理餐廚垃圾300多噸、廚余垃圾200多噸,厭氧處理產生的廢物大多被就近利用——沼氣提純后輸送到五六百米開外的港華天然氣門站,供給園區居民使用;沼渣能做成有機肥,用于園區綠化。
離開餐廚垃圾廠,行駛三四百米后來到中法環境干化污泥廠。廠內一塊展牌上顯示:“本月:8227.81噸,連續安全穩定運行4178天”。中法環境運營維護部副經理喬凱告訴記者,園區市政污水廠的濕污泥在廠區干化處理后,直接通過皮帶運輸至幾十米外的東吳熱電、與燃煤摻燒發電,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過管道收集后直接到東吳熱電焚燒處理。
“餐廚垃圾處理用的是微生物技術,冬天需要保溫,污泥干化廠也需要熱量,熱電廠能就近供熱,污泥干化后又能作為燃料被熱電廠循環利用,唯一需要運出園區的就是爐渣。”蘇州試點項目承擔單位、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市政公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新公用”)工作人員蔡培杰說。
在連云港徐圩新區,綜合治理從水開始。徐圩新區是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連云港試點項目實施單位、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為入駐石化產業基地的二三十家企業用戶提供基礎配套和定制化污水處理服務。“企業專心生產,污水處理交給我們。”該公司總經理助理江云說,根據規定,對于COD、氮、磷等常規污染物,企業可以和污水處理廠協商處置,發揮污水資源化調配的優勢,目前已建成污廢水集中處理和第三方治理工程、再生水處理工程、高鹽廢水處理工程、達標尾水凈化工程、達標尾水排海工程等涉水項目。
工業廢氣也有去處。去年,該園區企業斯爾邦石化與冰島碳循環利用公司簽約“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與綜合利用項目”,每年可回收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規模預計15萬噸,相當于15套大型石化裝置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深度加工,產出精甲醇10萬噸/年。
專業托管,降低治污成本
“工業園區污染物類型復雜、處理難度大,治污設施前期投資大,如果工業企業將污染治理交由專業的環境服務商建設、運營,可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還將減輕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管壓力。”辛璐認為,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提供的產品是系統性解決方案、管家式環保服務,涵蓋咨詢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各環節。
“石化園區企業的污廢水很多是有毒、難降解的,里面有環己胺、己二胺等物質,抑制污水處理中微生物的生長,需要專門進行預處理。”江云說,如果園區企業直接把尾水接到園區調蓄泵站排污,安全風險高,監管難度大,目前園區企業的污廢水需要通過污水處理廠最終排放。
方洋水務為連云港石化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建設了處理規模1.3萬噸/天的連云港石化基地工業廢水第三方治理工程。“如果企業自己預處理再排到污水處理廠,為了達到接管標準排放,會按處理到比接管標準更低濃度設計建設,而污水處理廠為了安全運行,會按照比接管標準更高濃度來水的方式設計,其中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江云介紹,直接處理工業廢水,通過上下游一體化的第三方治理模式,企業不在廠內預處理,直接交由污水處理廠進行第三方治理,每年可為企業節約治污成本逾1000萬元,出水達標后輸送至徐圩新區再生水廠工程進行再生處理,產生70%的再生水回用給企業再利用。
基于徐圩新區不同企業的用水情況,園區再生水水權交易平臺應運而生。“有一些精細化工企業離集中污水處理廠距離比較遠,污水排放量不大,每天百噸左右,按照‘一企一管’的要求,為了回用六七十噸水建設專門管道,成本很高。而搭建一個水權交易平臺,對于用水量小的企業就不回用、調配給其他用水量大的企業,大的企業相當于多用再生水,小水量企業污水處理費相應減少。”江云解釋。
蘇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局水務處副處長華喜萍告訴記者,早在2005年,園區的市政供水、污水就以特許經營的方式交給中新公用處理,“雙方要做什么,協議里寫得很清楚。園區的自來水廠、污水廠、管網、泵站,這些水方面的公用設施都由企業來投資建設和日常運行管理;我們主要負責政策法規落實、專業規劃編制、管理細則和建設計劃的制定及日常監管等工作。”
“試點內項目均由中新公用及合作方建設和運營,建設資金大部分是企業自籌,多數是使用者付費模式,用水、用電由政府定價,污泥干化處置需要部分政府補貼,生活垃圾分類項目為政府付費,危廢處置按照市場價格。”蔡培杰表示,集團與中華煤氣、法國蘇伊士等合作方成立合資專業公司,通過統籌管理各專業公司,為園區提供一體化環境服務,“比如餐廚垃圾處理每天產生沼氣大概2.5萬立方米,和園區每天幾十萬立方米的用氣量相比并不算多,如果沒有早期就近的管網規劃,接入天然氣管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一個系統內,規劃基于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利用、梯級利用,再通過內部收益調配、就近規劃建設等,很容易實現沼氣再利用。”
規劃先行,將環境治理融入園區建設
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或污染減排量,是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下的付費依據。“環境服務商在項目服務期間穩定運行,才能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這倒逼企業不斷提升自身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通過構建多要素協同處置共生鏈和提升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效率等方式,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辛璐說。
“中新公用在規劃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時,開始考慮循環利用,二污廠、污泥干化廠都結合東吳熱電廠的熱源規劃,為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綠化垃圾處理線預留了空地。”蔡培杰告訴記者,隨著蘇州工業園區發展,餐廚垃圾、廚余垃圾、農貿市場有機垃圾、綠化垃圾等逐漸增多,2018年啟動建設了餐廚垃圾處理項目,蘇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后,又在原有廠區基礎上擴能。
根據入駐園區企業需要,中新公用又投資建設了危廢、固廢處置項目。旗下企業中新和順環保(江蘇)有限公司自籌資金投資建設危廢收集平臺,于2019年1月起運營。這是江蘇第一家小微企業危廢收集平臺,服務生物醫藥產業園、蘇州納米城等地的中小微企業。2020年5月,旗下公司中新蘇伊士環保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自籌資金建設的固廢綜合處置項目運營,處理規模為每年3萬噸,可與中新和順協同處置。固廢燃燒產生余熱,通過專門建設的供熱管線,每年可回收蒸汽4.5萬噸,替代勝浦區域原有小鍋爐。
蔡培杰介紹,能源在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運營成本中占比較大,部分項目面臨排放提標改造壓力,推高了污染物綜合處置成本,接下來,將持續開展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實施、生產智能化的節能降耗改造,以降低項目運營的能耗水平。
“2019年后進駐園區項目增多,生產污水和生產廢水種類及排放量增加,且水質差異巨大,傳統污水處理模式不利于節能減排。”江云介紹,方洋水務計劃將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優化整合為5個處理條線,即常規處理線、高堿度處理線、高有機物處理線、高鹽處理線、高氮處理線,同時建設公共調配罐區,使上游來水首先進入調配罐區,將廢水分配至5條線進行處理,還將研究污水調配,利用其本身不同的性質特點減污降碳,例如調配高濃度有機污水作為碳源、調配高堿度污水作為特種新型反硝化菌的堿源等。“對于污水處理廠產生的一般固廢污泥,我們也在和園區熱電廠合作研究,尋找資源化利用方式。”
不僅是污水治理,企業數量增多也推動園區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徐圩新區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于2020年10月初步上線,包含園區信息檔案管理系統、環境與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LDAR信息管理系統、VOCs指紋庫系統、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系統、環境風險源應急防控系統、危險廢物信息管理系統等子系統,目前接入園區廢氣、廢水、空氣、水質等環境自動監測點位334個。
生態環境部黨組舉辦部系統“一把手”專題培訓班
9月19日至20日,生態環境部黨組舉辦部系統“一把手”專題培訓班。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作開班動員講話。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于會文主持開班式,并作專題輔導和總結講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
2024-09-23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率團訪問冰島、挪威
當地時間9月8日至14日,應冰島環境、能源與氣候部,挪威氣候與環境部邀請,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率團訪問冰島、挪威,分別與冰島環境、能源與氣候部部長索爾達松,挪威氣候與環境部國務秘書布約恩斯塔德舉行...
2024-09-23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江蘇省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培訓班
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實現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的目標,8月27日,省生態環境廳在...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