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女人天堂在线a在线,国产成人成网站在线播放青青,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投訴建議

投訴建議

類型:

內容:

聯系人:

聯系方式:

提交

2017年中國居民綠色消費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 2022-05-24
瀏覽量: 2541

綠色產品是指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基礎上,對人體健康無害或危害小、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高、生態環境友好的產品。擴大綠色產品消費規模、提升綠色產品消費水平是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綠色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產品供給不斷擴大,綠色消費規模持續增長,綠色產品市場逐步規范,綠色產品消費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一、綠色產品消費發展態勢良好

(一)綠色消費品種不斷豐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消費內容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注重量的滿足逐步轉向追求質的提升,綠色消費悄然興起綠色消費品種不斷豐富,節能家電、節水器具、有機產品、綠色建材等產品走入千家萬戶,空氣凈化器、家用凈水設備等健康環保產品銷售火爆,循環再生產品逐步被接受,新能源汽車成為消費時尚,共享出行蓬勃興起。

(二)綠色產品消費規模持續增長

近年來,在促進綠色消費有關政策措施推動下,綠色產品供給逐步優化,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據保守估算,2017年,高效節能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熱水器等5類產品國內銷售近1.5億臺,5000億元;有機產品產值近1400億元;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共享單車投放量超過2500萬輛。2012年至2016年,我國節能(節水)產品政府采購規模累計達到7460億元。阿里零售平臺綠色消費者人數在2012-2015年間增長了14倍,占活躍用戶數的16%。

(三)綠色產品消費政策不斷健全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等文件,國務院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關于開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通知》《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企業綠色采購指南(試行)》等文件,對強化綠色健康消費理念、促進綠色產品供給和消費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促進綠色產品消費的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國家正在實施節能(節水)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能效水效標識、綠色建材評價標識、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制度,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區采用財政補助的方式推廣高效節能產品。

(四)綠色產品消費生態環境效益逐步顯現

據估測,2017年國內銷售的高效節能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熱水器可實現年節電約1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650萬噸、二氧化硫1.4萬噸、氮氧化物1.4萬噸和顆粒物1.1萬噸。2016年,我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量360萬噸,可節約原油460萬噸,節約耕地410萬畝。2017年,居民騎行共享單車可減排二氧化碳420萬噸,滴滴順風車、拼車共享出行服務可節約燃油130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370萬噸。

二、重點領域綠色產品消費情況

(一)節能節水產品

節能、節水產品是指依據強制性能效、水效國家標準,能效、水效2級及以上的終端用能、用水產品。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可以取得消費者得實惠、企業得效益、全社會節能減排的積極效果。國家通過實施能效水效標準和標識、節能節水產品認證和政府采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能效水效“領跑者”制度、打擊能效水效虛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規范節能節水產品市場,擴大節能節水產品消費規模,取得了顯著成效。北京、上海等地方設立節能產品超市,采取財政補貼擴大節能節水產品消費。蘇寧、國美等大型零售商通過開辟節能產品專區、開展節能產品促銷、實施消費積分等措施推廣節能產品。

2017年,我國家電行業零售額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9.0%。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和熱水器五類產品總銷售量較2013年增長15.4%。2017年,空調國內銷售量約8900萬臺,同比增長46.8%,其中節能空調銷售量約2300萬臺,同比增長82.2%;電冰箱國內銷售量約4500萬臺,同比下降5.2%,其中節能產品銷售量約3400萬臺,同比下降28.0%(主要原因是能效標準升級提高了節能電冰箱能效門檻);洗衣機國內銷售量約4400萬臺,同比增長7.3%,其中節能產品銷售量約3600萬臺,同比增長19.8%;平板電視國內銷售量約5300萬臺,同比下降4.7%,其中節能產品約1600萬臺,同比增長18.1%。熱水器國內銷售量約4200萬臺,同比增長4.4%,其中節能產品銷售量約4000萬臺,同比增長6.5%。

在超高效產品推廣方面,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建立了能效“領跑者”制度,通過樹立標桿、政策激勵、提高標準,形成推動用能產品能效水平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2016年電冰箱、變頻空調、平板電視能效“領跑者”產品(18家企業150個型號)市場反響熱烈,年推廣近500萬臺,市場占有率達到3%。能效“領跑者”制度有力促進了超高效節能技術應用,如高增益光學部件和材料、高光效LED、區域調光和動態背光技術、低待機功耗電源、能源管理芯片等技術在平板電視中得到應用。

在家用照明領域,LED照明產品光效高、壽命長,作為新一代綠色照明產品逐漸深入人心。2017年,我國LED照明產品產量超過106億只,同比增長34%;國內銷售量超過47億只,同比增長39%。2017年,LED家居照明產品在用量超過22億只,同比增長37%(數據來源:國家半導體產業聯盟)。

2017年,我國水嘴產量約2億件,同比增長15%左右,其中節水型水嘴產量4500萬件。2017年,坐便器產量約7000萬件(其中出口量約占30%),節水型坐便器國內銷售量1800萬件(數據來源: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

為充分發揮公共機構率先垂范作用,2004年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推行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制度,發布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截至2017年,共發布二十二期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第二十二期清單包括28個四級品目,62種產品,949家企業、309651個產品型號/系列。截至2017年,獲得“節”字標的節能節水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4812家,證書數量為104816張,分別同比增長15.8%和16.1%。2004年,我國實施能效標識制度,目前能效標識覆蓋37類產品,備案的生產企業超過1.4萬家,產品型號超過136萬個(數據來源: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二)健康環保產品

隨著消費升級、生活品質的提高,居民對室內空氣質量和飲用水水質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空氣凈化器、家用凈水設備等健康環保產品成為消費熱點,消費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空氣凈化器產量、國內銷售量分別為1357萬臺、444萬臺,同比增長26.1%和2.3%;家用凈水設備產量、國內銷售量分別為1629萬臺、1477萬臺,同比增長11.4%和12.6%。

空氣凈化器和家用凈水設備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產品種類推陳出新,性能質量優化升級,市場走向規范。空氣凈化器“高CADR(潔凈空氣輸出比率)值、大CCM(累計凈化量)值、高能效值、低噪音”成為技術發展趨勢,從單一的去除顆粒物發展到除氣態污染物(如甲醛、TVOC(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除異味、除菌等復合型產品。反滲透家用凈水設備成為主流產品,大通量、超靜音、低廢水、UV(紫外線)殺菌等功能成為市場新寵。2016年以來,GB/T 18801-2015《空氣凈化器》、GB 34914-2017《反滲透凈水機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級》等國家標準先后實施,推動了行業有序競爭和市場規范發展。

為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和選擇環保產品,引導綠色消費,1994年,我國實施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目前,中國環境標志現行有效標準99項,涉及紡織品、建材、涂料、五金、廚具、家電、汽車、日用品等多個行業。2017年,環境標志產品有效證書4559個,涉及近3700家企業,40多萬種型號(數據來源:中環聯合認證中心)。

(三)循環再生產品

產品循環再生是指廢品回收后經過加工實現再生利用,主要包括紡織品、飲料瓶、廢紙、辦公設備、電機等產品的循環利用。隨著公眾循環再生意識的增強以及循環再生產品質量的提升,循環再生產品逐步得到社會認可。

截至2017年,我國累計發布七批《再制造產品目錄》,獲得再制造產品認定的企業共61家,涉及11大類、40種產品、9528個型號,包括靜電復印機和數字多功能一體機、鋁合金車門、汽車發動機等。

我國是紡織工業大國,年纖維加工總量達5000萬噸,廢舊紡織品產生量增長較快。2016年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量360萬噸,綜合利用率約18%。2015年,我國塑料飲料瓶消費量超過500萬噸,約為2000億個,基本實現全部回收。我國造紙產銷保持平穩態勢,2016年紙及紙板生產總量1.08億噸,表觀消費量1.04億噸;廢紙全年回收總量4963萬噸,同比增長2.7%,呈現緩慢上漲態勢。由于電子媒體的迅猛發展及其對平面媒體的沖擊,以及網購和新興物流的興起,報紙新聞紙回收量明顯下降,包裝用紙的廢棄量快速增長(數據來源:中國循環經濟協會)。

(四)有機產品

有機產品是指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符合中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并加施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環的要求不斷提高,有機產品的需求明顯上升,有機產品生產消費迅速增長。目前,我國共有60余家認證機構開展有機產品認證活動,1.1萬余家企業獲得1.7萬余張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備案的有機標志已超過17億枚。

我國有機產品產值逐年升高。從2014年開始,我國有機產品產值超過1000億,2016年達到1323億元,是2012年產值的2.2倍,見圖3。獲得認證的有機植物生產面積達195萬公頃,家畜和水產品總產量135萬噸,加工產品228萬噸。

 

我國有機產品主要分為四大類:植物類、畜禽類、水產類及加工類產品。其中,有機加工產品、水果與堅果、有機谷物產值分別占總產值的65.1%、8.3%和7.4%。

(五)綠色建材

2017年建材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7.5萬億元,實現利潤51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0%和17.4%。我國傳統建材工業面臨著能源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總量大、產能嚴重過剩等突出矛盾,亟待加快發展綠色建材,實現綠色發展。

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減少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組織開展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專項行動,出臺了綠色建材評價管理辦法、評價技術導則,加強標準制修訂工作,支持地方和企業開展試點示范。2017年,質檢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五部門印發了《關于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

綠色建材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建材工業綠色化進程明顯加快。據不完全統計,水泥行業已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等生產線約80條,在建和擬建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近百條。二是綠色建材產品品種不斷豐富。低能耗建筑用保溫隔熱材料、海綿城市用防水、透水和蓄水材料、裝飾裝修用功能性材料、太陽能建筑用光伏光熱產品、智能家居用集成化智能化產品等層出不窮。三是綠色建材規模不斷擴大。共有416個綠色建材產品獲得三星級綠色建材評價標識,防水材料、保溫材料及制品、水泥混凝土壓力管的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20%,全國low-E玻璃產量已超過1.6億平方米,年均增長約7%(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六)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是一種發展前景廣闊的綠色交通工具,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免征車輛購置稅、實施 “雙積分”政策、提高貸款發放比例等,促進了新能源汽車消費,引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2017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迅速增長。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9.4和77.7萬輛,同比增長53.8%和53.3%,分別是2013年的45和44倍,2013-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見圖4。新能源汽車在汽車銷售市場占比達到2.7%,比2016年提高0.9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59.2和57.9萬輛,新能源商用車產銷量分別為20.2和19.8萬輛。純電動車是新能源汽車銷售主力,約占84%,見圖5。新能源汽車性能不斷提升,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250瓦時/公斤,較2016年提高近15%,主流電動汽車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在政策大力推動下,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解決充電難題、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全國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約21萬個,月均新增約6000個。隨車配建私人類充電基礎設施約23萬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約3.8:1,純電動乘用車車樁比約1.8:1。北京、廣東和上海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位列全國前三名(數據來源: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

(七)共享出行

共享出行是共享經濟模式下的一種新型綠色出行方式,即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支付費用,以共享、合乘方式與其他人共享車輛,包括共享單車、共享汽車、順風車、拼車等出行模式。

共享單車通過在校園、地鐵、公交站點、居民、商業及公共服務區提供自行車共享服務,滿足公眾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駁換乘等需求。2016年,共享單車融入百姓生活,不到一年時間就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快速普及,甚至走出國門。“便捷”、“環保”成為共享單車的名片,不但給市民生活帶來了便利,而且有效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2017年,共享單車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投放量超過2500萬輛。以公眾常見的ofo和摩拜共享單車為例,截至2017年,ofo和摩拜用戶均達到2億左右,日訂單均超過3000萬。單次騎行以6-20分鐘、0.5-2公里為主,每輛車每天平均使用時間約76分鐘(數據來源:ofo和摩拜)。

近年來,拼車、順風車成為出行時尚,被廣泛接受。以滴滴平臺為例,截2016年6月,使用乘客數突破3000萬人,共運送2億人次,總行駛里程達30億公里。2017年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拼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個。2017年滴滴將“拼車”升級為“拼座”模式,拼成率大幅提升(數據來源:滴滴出行)。

共享汽車在我國剛剛起步,用戶量級較小。2017年,國家鼓勵共享汽車分時租賃模式,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出臺了鼓勵政策,上海、合肥、湖南等省市給予分時租賃新能源汽車運營購車補貼,共享汽車逐步進入公眾視野。

三、綠色產品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綠色產品消費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還存在綠色消費意識不、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市場還不規范、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問題。

(一)綠色消費意識不

我國居民粗放式消費習慣由來已久,過度消費、奢侈浪費、炫耀性消費等現象普遍存在,盲目追求貪大求洋,很多消費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還未養成健康、環保、適度的消費習慣,綠色生活方式還沒有成為社會風尚,綠色消費意識比較薄弱。

(二)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

當前,我國消費供需關系面臨“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的結構性失衡。從供給看,企業研發生產綠色產品的意愿不足,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部分企業炒作“綠色”概念,綠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從需求看,綠色產品成本較高,存在“叫好不叫座”現象,市場需求還有待進一步挖潛。

(三)市場還不規范

目前,綠色產品消費市場亟待規范,企業違法成本低,綠色產品性能虛標現象還比較突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現象頻現,劣幣驅逐良幣,影響了消費者購買信心,挫傷了企業生產積極性。

(四)政策措施有待強化

促進綠色產品消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政策尚不完善,標準滯后落后、財稅政策還未完全落地、招投標機制有待改進、宣傳推廣不夠有力、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充分、市場監管還不到位,未能有效激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和消費者。

四、下一步政策建議

下一步,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激勵和引導綠色產品消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一)強化宣傳教育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提高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把綠色消費納入全國節能宣傳周、科普活動周、全國低碳日、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開展新聞、網絡媒體公益宣傳,報道好的經驗做法,加強輿論監督,營造綠色消費良好社會氛圍。

(二)擴大有效供給

把提高綠色產品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綠色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投入。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提高中高端品牌的差異化競爭力,建立綠色產品多元化供給體系,推動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擴大的良性循環。

(三)規范產品市場

加快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創新和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行“雙隨機、一公開”,加大市場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虛假標識等違法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綠色產品市場環境。將違法違規企業或個人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信用中國”網站公開。

(四)完善推廣機制

建立并推行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統計報表制度,實施各地區推廣綠色產品績效評價。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相關標準,做好標準實施。加大相關標識認證制度實施力度,擴大實施范圍,創新領跑者和相關技術標準的銜接機制。加大財稅激勵,加強綠色債券、基金、信貸等金融扶持。調整形成有利于綠色產品消費的招投標機制,破除最低價中標的痼疾。發展綠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研究綠色產品消費積分制度。暢通流通渠道,鼓勵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綠色商場、綠色超市、綠色電商平臺等流通主體,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

(五)公共機構率先垂范

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要率先垂范,優先采購和使用綠色產品。完善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制度,嚴格執行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加大價格折讓幅度。公共機構要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在公務用車中的比例,充分利用內部停車場資源規劃建設電動汽車專用停車位。完善綠色公共機構評價指標體系,將綠色消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等。

分類名稱
新聞資訊
国产老熟女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少妇人妻互换不带套| 女人被男人躁得好爽免费视频| 日本护士毛茸茸高潮|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